威尼斯电子游戏官网

管理工程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实习实训>>校内外实习实训>>正文
机器人革命来了? 引入机器人,换掉生产线上的人类
2015-08-01 09:56   电脑报

 

 

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塔”附近,一家烤鸭店在最近悄然开张。

35岁的店主罗先生,原是一家大型食品加工厂的车间工人,但最近遭遇了裁员,他只能自己开店维持生计。

被裁员原因很简单——他所在工厂自动化改造,使用了大量的机器人。“一只活鸡的宰杀、去毛、切割、去骨,以前20位熟练工人1小时最多杀100只鸡,现在老板全部改用了机器人,几个机器人相同时间就可以搞定。”罗先生无奈地抱怨,抬头望着对面一栋新建中的高楼无可奈何,“搞不好以后卖楼都要用机器人了。”

罗先生的杞人忧天正在变成现实——7月21日,万科董事长王石就明确表示,明年万科将用机器人负责物业夜间保安巡逻,未来10年万科40%的员工将由机器人代替。

实际上,无论是罗先生被裁员,还是万科用机器人当保安当销售员,或者更早之前的富士康“百万机器人”计划,无不是在说明,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中,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逐渐降低,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制造业“机器换人”运动正在全国铺开,机器人正以令人吃惊速度入侵人类社会,甚至在众多行业成功抢夺了工人们的饭碗。

换掉生产线上的人类

偌大车间里,4个机器人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揭开遥控器上盖,一个放进电路板,另一个放进减震海绵,最后一个把带有按钮的导电胶条放进去。4个抓取机器人瞬间完成4道工序,之后遥控器被送到1个工人面前,他只需要完成检测。

“最后一个检测的人也要换掉。”陈凌一脸兴奋地对记者说。

陈凌是佛山一家专业生产电视遥控器企业的总经理,今年3月,他花400万元引进了4条机器人生产线,并因此减少30多名员工。400万元看似花费不菲,但陈凌认为很值得:“我们原来一条生产线,可能要5到6个人员,上了这个机器人,一个人就搞定了。”

现在,在广东佛山、东莞、广州、珠海、东莞等地,越来越多的企业想法和陈凌一样——引入机器人,换掉生产线上的人类。今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开发文要求佛山勇当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按照相关文件,仅仅是佛山当地,就有两三千家企业将在今年推动机器人换人,将有上万台机器人换掉生产线上的工人。

不仅是在珠三角,从上海到杭州、苏州、宁波,乃至经济规模仅相当于佛山一个区的县级市,都在掀起生产线上的“换人”革命。在长三角上万家中小企业里,冲压机器人正像巧妇揉面一般,把金属板材拉伸、切边、卷边、一气呵成制成半成品。

不仅仅是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也爱上甚至依赖这种既可靠又可怕的“换人运动”。比如家电巨头美的集团,自2011年开始引进机器人以来,截至2014年底已在各岗位超过800个机器人,其顺德基地从最高峰的2800人减到目前的800人左右;邯郸基地从3800人降到2800人。整个空调事业部目前有3万工人,2015年的目标是减至2.6万,预计2018年降到2万。相应地,2015年-2016年计划至少新增机器人1700个,此后每年以30%的增幅投入机器人。搬运、打包、贴商标等工位和动作,都要被机器人所代替。

更为知名的先行者是提出了“百万机器人”的富士康,2007年就成立了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到2009年,6个系列15款名为Foxbot的富士康机器人陆续开发完成,最早用于给产品抛光打磨。此后郭台铭于2011年提出,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最终“三年造100万台机器人”。近日,富士康更提出,到2020年,其在中国的工厂要实现30%的生产自动化。

不仅是传统制造企业对工业型机器人需求急迫。在服务领域,服务型机器人需求也得到了爆发式增长——根据记者了解,目前长沙、深圳、南京等地都出现了以机器人服务员为主的餐厅。

“在世界范围内以个人、家庭、行业服务为特征的服务机器人已接近2500万台、280亿美元,超过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一半。作为新宠,服务型机器人去年以来同比增长近50%。”7月21日,在合肥的第19届Robocupu机器人世界杯现场,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如此告诉记者。

7月21日,记者就在现场注意到,各种唱歌跳舞、端咖啡、上菜员、家政清洁、聊天型等服务型、应用型机器人层出不穷,甚至还用机器人代替明星球员,进行了一场场足球比赛——实际上,作为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机器人赛事,Robocupu机器人世界杯的初衷,就是计划用机器人代替真人上场比赛。

不管用机器人代替足球运动员比赛是否会真实出现,或者球迷们是否接受,但这都在彰显一种疯狂的革命:没有什么是机器人无法完成的,没有什么行业是机器人不可替代。

“没工伤、没社保、不会失恋,不会离职.......”

对企业而言,选择用机器人替换人的理由足够多:“机器人员工”能干员工不能干的危险职业,不会有工伤,不会闹情绪,不会春节回家一去不返,没有失恋后闹情绪,也没有富士康的“N连跳”,更不会要求涨工资,并且施工稳定准确,更具持续性和可控性。

“整个注塑的生产过程当中没有人加料、取产品、做产品的包装、搬运,甚至没有人去做出库入库。”雷柏科技副总经理邓邱伟最近几年成为了“机器换人”的急先锋,他把过去对工人生产精细到读秒的研究精力,转移到了机器人身上。

“一个鼠标如果经过50个工人,一人浪费一秒就是50秒。很多秒可以由机器人代替。”这一切主要得益于雷柏科技于2011年开始引进的75台机器人设备,在两年时间里,雷柏工厂的工人从3千人减少到现在的800多人,增加了过百台机器人,成本节约了数千万元。

对许多企业来来说,用机器替换人的效率同样明显。在河南一家建筑公司,其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称,仅就一个“大螳螂”码坯机器人来讲,其同时可以抓起432块砖,一个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48个工人工作整整一天。而一个焊接机器人不仅可以替代三个成熟焊工的工作量,还可以保证质量。

“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停工作,不像人那样偶尔会倦怠或有点小情绪。机器人加工工件可以精确到3至5微米,误差比头发丝还小。更让人惊喜的是,启用机器人的生产线,其产能是一般车间的3倍。”陈凌说,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在涨、租金在涨、税费在涨、劳工成本也在涨。大大小小的老板们绞尽脑汁,想来想去,似乎只有人工可以通过替代品来节省。

在用机器人替换人之前,陈凌算过账,在2008年《劳动法》出台之后,珠三角冲压工人的工资从每月1800元,上升到现在的4000到4500元。而一台机器人大约8万元到10万元,可代替2-3名员工。

其实,在更多的老板看来,哪怕工人收入大幅上升,新一代工人也不愿到工厂去。“新一代90后工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宁可3000元去写字楼上班,也不愿意4000元工资到工厂去。”一位陶瓷生产企业负责人回忆说,过去没有机械手、自动化的时候,他要把几十斤重的工件每天搬运一百多次,“现在没有任何工人可以这样了。”

所以,很多老板现在更愿意去管理机器,而不是管理人——看到机器人老老实实、任劳任怨地工作,余翀在央视镜头面前露出了笑脸——这位广东惠州市辰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对传统工人有种说不出的抱怨,他说:“很多时候,你花费不小时间和精力培养的熟练员工忽然就离职了。离职之后,对你整个生产线的品质会造成很大的隐患。那这个时候,如果是机器人来做的话,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人要呼吸,机器不要。人要休息,机器不要。”郭台铭也是抱同样的观点。在郑州,曾经被质疑工作环境恶劣的富士康金属加工厂,经历工人骚动等事件以后,富士康自产的Foxbot机器人正被加紧推进到生产线上。

一场机器与人的战争

“机器换人热”背后,一些人也不禁担心:机器人进入工厂后,工人们的命运将被如何改写?

“怕不怕机器人抢饭碗?”

“有点担心。”

“机器人比你们好在哪里?”

“不用休息,一个机器人可以顶好几个员工,不会受伤,不用给工资,等等。”

24岁的乔朝群是一个流水线普工,在河南、深圳的富士康工作过,如今在一家LED工厂工作,多年来一直重复着在流水线上取件、插线的单调人生。

“在工厂,不管你做的是什么,最终都会变成机器人。”乔朝群有些忧虑有些担心:“现在招人这么难,或许老板们还是会需要我的吧?!最多我少要加班工资就是了。”

有着同样担心的还有马云。“机器人会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但是它们会抢走人的工作么?机器人会犯罪么?”今年6月,在阿里巴巴、软银、富士康三方向软银旗下一家机器人公司注资145亿日元(约合7.34亿元人民币)时如此表示——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这次将触角伸向的是以日本市场占主导的仿人形机器人领域,属于高精尖的机器人领域,这距离国内市场还比较远。

不过,马云提出的两点都很有针对性。机器人正在抢走生产线上的工人饭碗,而安全性同样可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一位工厂负责人就告诉记者,他的工厂至今还是以人力为主,“部分产品线会引进一些工业机器人试水,但基本是一个产品线一台,不会将某个产品线全部换成机器人,怕出问题”。

关于这一点,案例已经出现了。7月2日,在德国大众位于卡塞尔附近的一家工厂,一名技术人员因突遭机器人攻击不幸丧生。这名不幸身亡的技术人员是一位外部承包商,事发时正与同事一起安装机器人,但机器人突然抓住他的胸部,然后使劲压在一块铁板上。

在西方国家的工厂,极少会发生与机器人有关的死亡事件,原因就是机器人会被放在安全笼的后面,以避免它们与人类意外接触。但在这起悲剧中,那名技术人员事发时正好站在安全笼里面。

此外,比尔·盖茨、霍金、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三人都曾公开表达过对于人工智能可能会威胁人类的担忧,呼吁人们要对人工智能持谨慎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驾驭,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若干年后,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就将成为人类的心头大患。”比尔·盖茨说。

“人工智能计算机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如果这样的事情成为了现实,我们必须确保计算机和我们站在同一战线上。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霍金说。

马斯克则说,“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按照我们的意愿工作。不受控制的人工智能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险。”7月2日,马斯克筹了1000万美元用来研发懂得“伦理道德”的机器人,以确保他们不会毁灭人类。

或许,随着机器人入侵人类岗位的加快,这最终会演变成一场人和机器人的“战争”。《华尔街日报》一位观察人士就表示,机器人的出现目前已出现导致工人遭遇被裁的现象,而更多的工人,正在重新学会与机器“相处”。有一种现象已经在改造以后的车间里出现:机器的介入使产量增加,冲击了工人们过去习惯的计件薪酬体系,于是有的工人会故意把生产做慢一点,以防主管为生产线增加工作量。

管理机器人的工人,或许能骄傲一点

当然,这种担忧在国内还早了些。

这是因为从中国制造和服务业来看,机器换人还只是很小的比例。 “不可能一上来都换上机器人,而没有足够的经验就换,会在制造生产上造成很多漏洞”。陈凌说,“中国的机器换人才开始,整体上仍不能解决用工荒。在大多数机器换人的工厂,还相当程度上保留着原始的,以大量工人人手衔接的生产线。”

对于很多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因为成本和订单关系,“机器换人”未必是符合实际情势的选择。即便在诸多引入工业机器人的产品线上,依旧会有专人进行看护,几乎不可能完全自动化——2011年时候,郭台铭在多个场合抛出了机器人计划,要在三年内用一百万台机器人改良富士康的生产线。但三年已过,现在富士康并没有实现这个计划,而且仍然每年招收上百万的流水线工人。

这是因为,哪怕是采用了大量机器人的富士康,生产iPhone的过程也不完全适用于机器人。比如,富士康目前机器人的机械手臂精度为0.05毫米,而苹果的要求是0.02毫米。此外,机械手臂很难做到像人类的五指那样灵活,因此现在富士康的机械手臂虽然已经用在了iPhone和iPad的生产上,但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工。

如果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已有一定规模,那么服务型机器人甚至只是刚起步而已。尽管关于机器人服务员、机器人厨师、机器人导购、机器人空姐等的产品层出不穷,但总体来看服务机器人的使用仍在较小范围内徘徊。

华南理工大学智能软件与机器人研究室负责人闵华清就对媒体表示,这两种机器人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工业机器人对于精密度的要求更高,而服务机器人则更强调智能,由于要应对各种情况、不确定的场景,需要更高的自动检测、识别以及理解和构造环境的能力。“机器人之所以有个‘人’字就是要求它要像人一样拥有思维能力,这在服务机器人上要求更高。这是一个全世界都需要攻克的领域,离完全投入使用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不管如何,抛开种种争议,中国的机器人产业确实已站在了产业发展的“风口”——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计划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机器人正是要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地方政府们都在给“机器换人”做推手,施以事后奖励、拨贷联动、设备租赁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援助。在东莞和顺德,对设备购置费给予10%补贴,单个企业补贴额最高达100万元。在浙江,企业租赁设备实施“机器换人”的补贴达到了15%-25%。

当然不仅仅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在重庆,在成都,在武汉、合肥、河南等地,机器人换人都是当地政府目前最热衷和最支持的行动,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出台了“内部文件”,要求企业一定要在2020年前,让机器换人的比率达到某个看起来很高的数值,减少低端劳动岗位。

这同样催生了市场创业和资本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购或者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而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甚至超过了4000家。“机器人太热了,去年9月以来,基本上每周都有全国性的机器人论坛,相关的研讨会更是数不过来。”在Robocupu机器人世界杯现场,一位参会人士说。

在这种政策和资本市场的热潮中,那些有资金规模的企业,纷纷加快了把工人清理出生产线的速度。对于中国工人们来说,这里面的好处或许是,随着机器人和自动设备的上马,至少给他们成为“蓝领”工人的机会:“负责管理机器人设备的工人会少一些重复劳动,工资会高一点,这样他们也能骄傲一点。”

数字:第一与第五

自2013年起,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今年2月发布的2014年世界机器人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生产中使用的机器人总量将由现有的16.2万单位增加到42.8万。而北美地区预计总使用量为29.2万单位、欧洲最大的五个经济体为34.3万单位,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机器人第一使用大国。

不过,我国目前的机器人总量庞大,但“机器人密度”并不高。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报告显示,全球机器人产出五大需求国中,中国现排第五,每万名工人中仅有30个机器人。而目前世界平均机器人密集度为每万名工人中有62个机器人。相较之下,韩国有着全球最高的机器人密度,每1万名制造工人配备437个工业用机器人,是中国的15倍。

关闭窗口
互联网www.skywardrc.com